新华财经上海3月26日电(记者杜康、龚雯)背靠长江水,面向太平洋,上海是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世界观察中国的一个重要窗口。25日,2025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举办,这是上海连续第五年面向全球发出邀约。如今,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已成为国内外投资者了解上海、投资上海、投资中国的重要平台。
聚焦产业新要素,打造综合成本优势;聚焦年轻“新势力”,打造产业生态优势;聚焦企业新服务,打造营商环境优势,这场全球投促大会充分揭示了为什么要“投上海”。此次大会上海明确了“2025重点产业布局图”,重点圈出10条重点产业链,以及14个区级主导产业特色赛道集聚区。“500亿+500亿”,两大重量级基金矩阵的发布,将为城市产业能级提升注入新动能。
圈重点、向未来上海重点产业布局图发布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新的“技术—经济”周期正在酝酿,上海又将为全球投资者提供哪些布局未来的机会?大会上,2025上海重点产业布局图发布,包括前瞻部署的10条重点产业链,以及14个区级主导产业特色赛道集聚区,为全球投资者“圈重点”。
目前,上海已经形成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包括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软件和信息服务。去年9月上海发布的首批11个“市区协同”千亿元级产业集群,规模在千亿基础上持续壮大。
“目前,这些产业集群在各区的产业浓度占比均超过10%,已成为各区的主导产业之一。”上海市经信委综合规划处处长陈斐斐说。
上海此次发布的14个区级主导产业特色赛道集聚区,涉及新一代电子信息、超高清视听、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智能软件等新质生产力领域。“在集聚区内,我们会把创新浓度、产业链条、专业服务进一步做强,市区协同发力,打造新一批区级千亿级的主导产业集群。”陈斐斐介绍,因地制宜、差异化布局,避免内卷式竞争,形成集聚效应和竞争力,是此次上海重点产业布局图发布的初衷之一。
重大产业项目的落地启动,一直是大会的看点之一。过去4届大会期间有超580个重大产业项目落地,总投资超过1.1万亿元。今年的大会上,有21个重点产业项目落地,涉及领域既有先进材料、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制造业,也有数字经济、未来智能等服务业。其中,以超导材料、能源科技、算力平台为代表的“超能力”产业备受关注。
上海超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此次落地浦东新区的项目为“二代高温超导带材生产及总部基地”,总投资25亿元,预计3年建成,届时超导带材的年产能将在今年底4000公里的基础上再增加1.5万公里,而全球其他单个公司年最高产能为2000公里。
山东铁路发展基金在上海重点布局产业公司山铁数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主要开展智算服务。大会上,基金与杨浦区签约了总投资近百亿元的项目,将瞄准人工智能基础设施、算力服务类业务及产业链配资业务。
“来上海,就是看中了这座城市具备国际化视野,对于前沿科技、产业生态、人才储备有清晰的定位和明确的支撑,让企业及时做判断、调方向。目前,山东铁路发展基金在杨浦区落地三家企业,业务各有特色。”山东铁路发展基金副董事长蔡承志表示。
撕掉“高成本”标签上海“软硬”结合打造综合优势
把企业设立在上海,贵吗?上海市经济信息化委副主任蒲亚鹏表示,“上海成本高、土地紧缺,不适合搞工业制造业,这是大部分人的刻板印象。但这种印象应该很容易被打破。”蒲亚鹏认为,企业不仅要考虑“显性成本”,还要考虑“隐性成本”。
成本是企业发展重要的考量因素。近年来,上海瞄准企业关心的投资成本、直接成本、融资成本、转型成本等重点领域,实施一揽子创新举措,打造综合成本优势,降低企业“成本焦虑”。
“可能与全国其他地区相比,上海在土地成本、劳动力这些方面没有明显优势,但是上海的创新成本、市场拓展成本、融资成本、合规成本,以及营商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蒲亚鹏说道。
御风未来创始人兼CEO谢陵给出了选择上海的理由。2016年,谢陵离开中国商飞,瞄准中小型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领域。如今,这家企业也是中国低空经济产业的一颗新星。
“上海是中国民用航空产业的核心区域之一,做载人飞机必须得在上海。”谢陵介绍,上海作为中国“民航第一城”,为企业提供了丰沃的人才土壤;特斯拉、上汽等龙头企业的技术溢出,则为eVTOL发展提供的创新天然试验场;已经在上海形成集聚效应的新能源汽车和航空产业链,更是方便解决了企业配套零部件供应问题。这些,都是他选择上海的理由。
进一步放大上海在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的综合成本优势,近两年来,上海瞄准新兴产业发展需求,强化计算、语料、绿电、场景、平台等创新要素供给,助力企业发展。
人工智能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语料,是人工智能三大要素之一。记者获悉,目前成立只有1年时间的上海语料公司库帕思已经链接了超过50家的语料生态合作伙伴,大模型语料数据联盟实现了实质性的“提质扩容”。
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去年5月刚刚落地浦东的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近日发布具身智能仿真平台“格物”,目前这一平台成功应用于多款机器人原型开发。“我们把自己定义为行业的共性技术平台,希望为这个领域提供一个可靠的技术基础底座。”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总经理许彬表示。
除了“隐性”成本,上海还在通过各项政策,降低用地、用能、税收等企业的“显性”成本。
去年投促大会上,上海推出“工业降本增效17条”,围绕核心生产要素拿出细化降本方案。工业用地看似难有降价空间,上海却要化不可能为可能,放出多项“大招”。比如,以“带产业项目”挂牌、“先租后售”等方式为杠杆,撬动上海50年期工业用地成交均价低于收储价。
近日,上海又出台产业用地新政,明确对产业用地采取差异化的供应方式,企业可以选择先租后让、租让结合、长期租赁等用地方式,降低土地使用成本。记者在大会上获悉,2024年上海实打实为工业企业降低用能、土地、贷款等成本超520亿元,其中降低工业用电、气、热、网等成本超50亿元。